2022-10-18 14:04:09
瀏覽:
說法一:1980年代中,解放南路有家兼營干切粉的雜貨店,其店員早上常拿一把干切粉,到隔壁阿婆的螺螄攤去煮,后來又有人買來青菜調配。賣螺螄的王記阿婆覺得此粉味道甚佳,于是就賣起了螺螄粉。
說法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谷埠街菜市成為柳州市內生螺批發的最大集散地,附近工人電影院的觀眾散場后,喜歡在附近逛,形成谷埠街夜市。柳州人素來嗜吃螺螄和米粉,有些夜市老板同時經營煮螺和米粉。一些食客喜歡在米粉中加入油水甚多的螺螄湯,就此形成了螺螄粉的雛形。
說法三:1980年代初期的一天深夜,幾位外地人來柳州,到了一家快要打烊的米粉攤點,因骨頭湯已沒有,只剩一鍋煮螺余下的螺螄湯,攤主就把米粉放到螺螄湯里煮,加上青菜以及花生等配菜,幾個外地人吃后大呼好吃。攤主后來逐步完善其配料和制作,做成了螺螄粉。
關于螺螄粉的起源眾說紛紜,已經無法考證,但幾乎每一個傳說都有著濃濃的“螺螄情結”和“米粉情結”。2008年,柳州螺螄粉手工制作技藝成功申報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時負責申遺工作的黃曉平在申報文件中寫道:“將米粉和螺螄結合起來制作的螺螄粉,是柳州民間的一大創造,其獨特的傳統手工技藝是柳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span>